安踏领跑、美邦下滑!服饰业“冰火两重天”背后是何逻辑?
发布时间:2025-09-20 01:26 浏览量:1
最近海澜之家动静不小,这个号称“男人的衣柜”的国民品牌,直接宣布要去香港上市了。
公告里说这是为了搞全球化、增强资本实力,听着挺厉害,但说实话,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中国服饰行业的集体焦虑。
现在这行早就不是随便卖卖衣服就能赚钱的年代了,白牌产品抢着分蛋糕,老品牌又扎堆往热门赛道挤,说句实在的,中国服饰业现在卷得快没边了。
先说说今年上半年的业绩,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有机构统计了48家服饰上市公司,结果31家营收下滑,31家净利润也下滑,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企业都在赔钱或者赚得少了。
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能看出来,上半年衣服鞋帽类零售总额看着是涨了点,但到了6月份,单月增速就剩1.9%,消费者买衣服的热情明显降下来了。
这里面最明显的就是“大的越大小的越小”。
整个行业里营收超百亿的就三家:安踏、李宁和海澜之家。
安踏最夸张,上半年营收快400亿,净利润70多亿,比行业里净利润前五的其他四家加起来还多,李宁和海澜之家也稳,营收一直往上走。
但反观那些营收20亿以下的小企业,占了总数的七成半,其中26家营收都在降,美邦服饰降得最狠,创始人周成建回来救场也没用,业绩该差还是差。
本来想说说细分赛道能好点,后来发现也不是这么回事。
运动户外算是少数能打的赛道,安踏、李宁、特步都冲进了营收前五,天猫618的时候,户外装备的销量涨得飞快。
但男女装就惨了,男装里雅戈尔、报喜鸟这些老牌子,营收净利润都在降,女装更别提,10家上市企业几乎全在掉营收,太平鸟这些以前还算火的牌子,也逃不过营收净利双降的命运。
说实话,现在做服饰生意,没规模没特色,真的很难活下去。
业绩上的差距还没缩小,大家又开始在赛道上互相“抢地盘”。
最火的就是童装和户外这两个领域,好像不往这俩方向转,就活不下去似的。
森马就是个典型例子,以前靠休闲装起家,现在童装营收占了七成,2024年就破了百亿,今年上半年还在涨,但原来的休闲装业务却在降。
安踏也早早就推出了“安踏少年”,2024年儿童业务营收也破了百亿,李宁也专门开了青少年运动店,效果还不错。
不光是转做童装,很多品牌还往户外赛道挤。
雅戈尔又是收购奢侈童装品牌,又是跟国外户外品牌合作,今年上半年合作的那个户外品牌营收涨了一倍多,海澜之家也没闲着,又做女装又做婴童装,今年上半年这些新品牌的营收涨得很猛。
本来想跟风跨界就能赚,后来发现不是谁都玩得转,有些女装品牌去年也搞了童装线,结果设计不行、渠道也没跟上,今年上半年那部分业务还降了15%,纯属赔本赚吆喝。
更让老品牌头疼的是白牌产品,现在大家都爱买性价比高的东西,白牌衣服正好踩中这个点。
就说SHEIN,一件连衣裙从设计到上架只要7天,价格还不到传统品牌的三分之一。
而且阿里、抖音、拼多多这些平台还专门扶持白牌商家,给资源给流量,抖音上白牌服饰店今年上半年多了快九成,GMV涨了一倍多。
说实话,老品牌又要跟同行抢赛道,又要防着白牌抢客户,现在的日子是真不好过。
卷归卷,头部品牌也没坐以待毙,都在找破局的办法,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搞技术研发。
安踏在这方面舍得花钱,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快10亿,过去10年投了200多亿,还在七个国家设了研发中心,联合了60多所高校搞创新。
李宁也没落下,近10年研发投入超38亿,还能把实验室的技术快速变成能卖的产品。
比音勒芬更专注,就盯着高尔夫服饰做,研发投入占比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不少,现在T恤和高尔夫服饰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好几年都是第一。
除了搞技术,渠道也在变。
以前大家都靠线下开店,现在不行了,低效的门店该关就得关。
森马从2022年就开始关店,今年上半年又少了89家,安踏也在关那些年营收不到200万的加盟店,还把小门店改成大店,提升客单价。
同时大家都在往线上转,安踏今年上半年电商收入占比快35%,比去年还高,京东也在加码服饰,去年追加10亿投入,今年还想打造上万个爆款单品,今年618的时候,超600个鞋服品牌线上成交额翻了倍。
老实讲,现在服饰行业早就不是靠卖衣服赚差价的时代了。
安踏能领跑,不光是因为规模大,更是因为它能整合产业链资源,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都能打通,李宁能吸引年轻人,也跟它结合国潮讲品牌故事有关。
如此看来,未来能活下去的服饰品牌,要么有别人没有的技术,要么有能抓住消费者的渠道,要么能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品牌价值。
现在中国服饰行业的“卷”,其实也是一个洗牌的过程。
小品牌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特色,要么被淘汰,要么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,而头部品牌只要能稳住研发和渠道,就能在竞争中占优势。
说到底,这个“最卷时代”不是终点,而是逼着整个行业从以前的“拼数量”转向“拼质量”。
至于最后谁能笑到最后,还得看谁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需求,谁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得更扎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