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养出的“伪增长”:七匹狼的主业早已“空心化”
发布时间:2025-09-26 08:00 浏览量:2
“男人不止一面”的广告语曾让七匹狼成为国民男装符号,但如今这家品牌的“另一面”却充满了危险的气息。2025年上半年1.6亿元的净利润背后,是不到3000万元的主业盈利与1.3亿元的炒股收益,服装业务沦为投资收益的“陪衬”,这场横跨十年的“实业+投资”转型,早已偏离了初心。
七匹狼的投资之路始于2015年的A股狂热期。彼时,公司将原定用于网络营销的10亿元资金转向投资市场,正式开启“炒股养家”模式。从早期押注煤企、白酒股,到近年追捧宁德时代、腾讯控股等明星股,其14.4亿元的股票持仓遍布A股港股,官网上的创投板块更是紧跟芯片、AI等热点,俨然一副专业投资机构的姿态。
但投资版图的扩张,始终掩盖不了主业的持续沉沦。2012年净利润5.61亿元的巅峰过后,七匹狼营收已在30亿至35亿元区间停滞八年,2025年上半年13.75亿元的营收同比再降5.93%。扣非净利润同比骤降61.53%的背后,是服装业务的全面失守:天猫、抖音、唯品会三大平台退货率均逼近或超过50%,11.89亿元的库存商品压占资金,存货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197天拉长至220天,资金沉淀压力与日俱增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弱化。作为曾以“夹克专家”立足的品牌,七匹狼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1910.55万元,同比锐减41.98%,1.39%的研发费率不仅低于报喜鸟的2.1%,且呈逐年下滑趋势。在面料科技与版型创新决定市场地位的男装行业,如此“节衣缩食”的研发投入,无异于自废武功。
与研发投入的吝啬形成刺眼对比的,是销售费用的“大手大脚”。上半年5.46亿元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6.68%,占营收比例近40%,远超报喜鸟32.7%、海澜之家24.3%的同期水平。高额营销投入并未挽救业绩,反而凸显出“重宣传、轻研发”的畸形发展模式。
转型尝试的接连受挫,让七匹狼更难摆脱对投资收益的依赖。国际轻奢品牌“Karl Lagerfeld”运营多年,不仅净资产为负,7.07亿元的高负债更成为拖累,1.88亿元的营收对主品牌而言杯水车薪。2025年重启的“夹克专家”聚焦战略尚未见效,渠道变革又陷入两难:直营门店增加45家带来高昂成本,加盟店减少131家导致市场份额流失,加盟销售收入同比暴跌28.77%,线上业务也出现5.27%的下滑。
七匹狼的迷失并非个例,而是男装行业集体困境的缩影。九牧王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增200%—260%,核心动力是1.3亿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,其过往四年投资收益累计近4亿元;雅戈尔创始人直言“投资赚的钱是做服装30年都赚不到的”,地产与投资业务早已盖过服装主业的光芒。这些品牌深陷“实业疲软—投资补亏—更轻主业”的恶性循环,将短期收益当作救命稻草。
但资本市场从无常胜将军。九牧王2021年尚能斩获8133万元投资收益,2022年就因股票基金亏损超1.2亿元陷入上市首亏;雅戈尔也曾在投资市场经历巨震,最终感慨“卖衣服赚的钱更稳健”。对七匹狼而言,1.3亿元的炒股收益虽能粉饰半年报,却解决不了品牌老化、产品脱节的根本问题,一旦市场转向,业绩缺口将无处填补。
品牌专家杨大筠坦言,企业“炒股养家”实属无奈,但这种“不让报表太难看”的短视行为,终究难以为继。东吴证券分析师称“做服装与投资同样有风险”,但前者的风险可通过研发升级、产品迭代化解,后者的波动却非企业所能掌控。将生存希望寄托于股市,本质上是对主业责任的逃避。
从“夹克专家”到“炒股大户”,七匹狼的十年转向,映照出传统制造业在转型期的迷茫。投资收益或许能换来短期报表的好看,却换不回消费者的认可与长期竞争力的提升。正如雅戈尔最终回归对实业的认知,服装企业的根基终究在一针一线的品质里,在贴合需求的创新中。
当炒股收益的泡沫褪去,七匹狼们若仍未筑牢主业根基,等待它们的将不仅是业绩的滑坡,更是市场的彻底抛弃。这场以“投资”为名的危险游戏,注定无法成为企业的续命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