撤销北交所申请转战主板 营收三年接近翻倍 百菲乳业靠的是什么?
发布时间:2025-05-28 15:11 浏览量:35
海闻社观察 处处碰壁。
一般来说,由于北交所的流动性限制,企业在A股资本化运作都是优先冲击主板,上不成才上北交所。但偏偏有这么一家企业,撤回北交所申请5个月后,又宣布转战上交所主板。
这家公司叫广西百菲乳业,5月27日,公司正式向主板提出了上市申请。
在近几年的乳制品行业周期下行时期,百菲乳业的业绩可以说是相当亮眼。
财报显示,百菲乳业2022-2024年营收从7.14亿元跃升至14.23亿元,净利润从1.31亿元增至3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30%。这一增速远超行业均值,毛利率也稳居行业第一梯队。
但作为一家广西企业,创立这家公司的这家老板最早其实也是跨界而来。
百菲乳业的老板叫吴守允,在24岁时就担任了温州市苍南县河口纸板厂的厂长,后来又担任苍南县华洋服装厂厂长。很显然,他和乳制品行业没有一丝瓜葛。
1998年,吴守允作为温州报喜鸟集团的销售代理来到了广西,一边帮报喜鸟打工,一边还自己创业在广西经营了几家服装厂,积累了不少本地资源。
也正是这几年,他发现了广西当地尚未开发的水牛奶产业,并通过招商建起了百菲乳业的前身百强水牛奶乳业。
正如公司前身的名字一样,百菲乳业的核心生意就是水牛奶。
水牛奶因产量低、营养含量高,终端售价是普通牛奶的2-3倍。以百菲酪180ml低温水牛奶为例,其售价达29.9元/4瓶,比同规格有机鲜牛奶高20%。差异化竞争,正是公司能在巨头的挤压中逆势增长的一大原因。
百菲还吃到了相当可观的线上渠道红利,通过与天猫、京东等平台合作,百菲酪在2021年“618”拿下水牛奶类目销售额第一。2024年,电商渠道贡献前三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近20%。
加上由于乳制品寒冬来源于上游,自有奶源不多的百菲恰好受益于原奶价格的下跌,利润空间反而更足了。
早在2018年,百菲的母公司就已经在新三板挂牌。其后,公司自然想通过资本运作正式在二级市场上市,但谁知道,由于相关政策的变化,频繁碰壁。
2021年,百菲主动从新三板摘牌并筹划主板上市,但2023年冲刺上交所时因注册制改革后主板“大盘蓝筹”定位门槛未能达标。
没办法,百菲只好转而冲击北交所,结果去年,北交所的上市要求又有细节变化。据北交所《发行上市审核动态》要求,企业需满足研发投入占比超3%、拥有I类知识产权3项以上等创新性量化指标。而百菲乳业2021-2023年研发费用仅384万元至588万元,占营收比例始终徘徊在0.5%左右,远未达标。
因此,百菲不得不重回主板申请,公司也在近日表示“现在传统企业资本化道路还是要根据交易所的监管政策来。”
没办法,现在除了中高端制造业,传统企业尤其是食品饮料行业,想要上市真是难上加难,这也是不少消费企业都将目标瞄准港交所的原因。上一个成功在主板上市的乳制品同行,还是在2022年上市的阳光乳业。不过鉴于百菲的保荐机构国融证券在2023年成功帮助骑士乳业在北交所上市的经验,只能说虽然难度很大,但不是没有可能。
不过在此之前,百菲乳业还是有一些挑战需要面对。
水牛奶本身是一个小众品类,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消费者认知还有待加强。尤其是在乳制品行业长期寒冬的情况下,虽然百菲短暂的受益于较弱的上游布局,但马太效应下巨头优势越来越大也可能进入细分市场和百菲来竞争,狭窄的细分市场也让百菲非常容易触碰到瓶颈。
2024年前,公司自有牧场原奶采购占比不足3%。虽于2024年斥资收购宁夏浦丰牧业等养殖企业,但生产性生物资产仅5300万元,短期内难形成规模化优势。
且水牛奶受种源退化、养殖周期长制约,想要扩产的压力都不小,上市公司里也不是没有做水牛奶的,但同样做水牛奶的皇氏集团其实境遇也不算好。
百菲的逆势增长除了通过细分品类差异化和渠道创新实现以外,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弱者反而得益的反差。但想要从网红走向长红,还需要跨越上游掌控力、研发投入、市场扩容等多重门槛。只有将暂时的高增长转化为长期的护城河,水牛奶的故事才能讲得更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