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力暴雷!负债248亿,股权遭冻结,董明珠终为她的决定付出代价

发布时间:2025-06-16 07:18  浏览量:21

九头牛拉不回的倔强,终筑九层债务高台。”

2016年,董明珠力排众议,以个人资金23.4亿元投资银隆新能源,王健林、刘强东等跟投入股,宣称将打造“格力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
九年后的2025年6月,格力钛新能源18.06亿元股权遭法院冻结三年,总负债攀升至247.86亿元,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19.05亿元。昔日豪言与今日困局的反差,折射出怎样的战略迷思?

钛酸锂电池虽具备安全性与低温性能优势(-50℃正常工作,循环寿命达3万次),但能量密度仅58-110Wh/kg,不足主流三元锂电池的一半(240Wh/kg),且单位成本高出磷酸铁锂电池约三倍。

这导致其乘用车续航里程局限在200公里左右,而竞品普遍突破500公里。2024年,磷酸铁锂及三元锂电池合计占据市场90%以上份额,钛酸锂被挤压至不足3%的细分领域。

自2021年格力电器以18.28亿元控股并更名为格力钛后,亏损持续扩大:2021年净亏4.17亿元,2022年增至19.05亿元,2024年上半年再亏19.05亿元,五年累计亏损超45亿元。

截至2024年6月,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9.7%,净资产仅余0.66亿元,接近资不抵债。

2023年底格力电器增资10.1亿元试图纾困,但2024年股权冻结事件引发连锁信用危机,近一年涉及17起诉讼中15起为买卖合同纠纷。

格力电器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2%,空调业务竞争力减弱:美的营收差距扩大至1687亿元,小米空调销量激增55%并切入中央空调市场。

同时,格力渠道门店更名为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引发品牌价值稀释争议,叠加格力钛危机导致股价五连跌,市值蒸发千亿。

为突围困境,格力钛转向储能及特种车领域,2025年初入围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储能Tier 1榜单。

但其储能系统单位成本仍高于行业均值30%,而248亿债务每日产生高额利息,现金流难以支撑研发投入。

业内人士指出,储能行业需规模效应摊薄成本,格力钛债务压力下产能利用率不足,形成“技术可行、商业难行”的死循环。 企业治理与股东权益的失衡

格力钛危机暴露三重治理缺陷:

1. 决策机制失效:2016年股东大会否决收购后,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并最终推动格力电器接盘,股东意志被架空;

2. 权责错位:71岁的董明珠第七次连任董事长,格力门店更名强化个人IP,但三任接班人未定,公司治理家族化倾向凸显;

3. 资源转移争议:上市公司持续为格力钛输血,2023年增资10.1亿元后,格力电器净利润应声下跌12%,股东回报遭侵蚀。

格力钛非孤例。黑芝麻、报喜鸟等企业跨界锂电池均遇挫,行业面临三大门槛:

技术壁垒:电池研发需“研一代、备一代、产一代”的持续投入,跨界企业研发积淀不足;

供应链门槛:车企电池验证周期长达2-3年,头部供应商已垄断渠道;

资金压力:单1GWh产能需4亿元投资,且需承受3年以上亏损期。2023年锂电产业新增投资额同比降46%,印证泡沫退潮。

董明珠的执着与雷军的小米造车形成对比:

雷军押注SU7前布局智能手机生态及IoT,分阶段卡位增量市场;

董明珠则平行突进手机、芯片、新能源,以制造业思维强攻创新领域。两者差异本质在于对市场规律的敬畏程度——当技术信仰脱离成本约束和商业周期,便沦为资本黑洞。

所有偏离性价比铁律的野心,终将沦为商学院讲台前的警示案例。

1. 数据精准化

补充技术参数:钛酸锂能量密度(58-110Wh/kg)、循环寿命(3万次)

明确市场份额:钛酸锂市占率不足3%

债务细节:247.86亿负债对应0.66亿净资产

2. 强化逻辑衔接

技术缺陷→财务恶化→主业拖累→转型失败形成因果链

用“同时”、“而”、“本质在于”等过渡词串联段落

3.删除主观表述

移除“填坑游戏”“销金窟”等情绪化比喻

替代方案:用“财务恶化”“资源挤占”等中性术语

4. 深化行业洞察

增加跨界锂电行业共性分析(技术/供应链/资金门槛)

对比雷军阶段性布局与董明珠平行扩张的战略差异